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继续取得新进展

 行业资讯     |      2025-04-05

注释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8页。

但是如果不改革,继续保持现状,将来就遇到更大的问题。具体地说企业把个人工资总额(设上限值)的20% 上交政府的养老统筹基金账户,个人交8%算入个人基金账户。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继续取得新进展

但毕竟我国人口多,资源少,人均收入仍然居于世界最低一层,国家底子还很薄,还需要继续提倡个人努力致富,勤俭节约,人人为一辈子的生计多精打细算,而不能未富先骄,开始学起西方‘福利国家那一套,让人们产生全靠政府来养老的依赖心理,而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那样会增加懒汉,阻碍经济活力。社保制度的改革应该伴随着对目前的计划生育政策的重新评估和改革。当然,由于到目前为止实行的制度已经产生了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尤其是公务员,任何改革都要考虑到如何照顾既得利益者的问题。交给政府官僚管理那笔养老基金很有可能还不如靠自己理财增值。对这样不公平的‘多元结构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之前,任何扩大社保覆盖面的努力只会助长人们的机会主义行为,使政府的财政包袱越来越重,使改革更难于进行。

而在城里‘提干则是全体工人的梦想。搞全民社保粗看起来好像很关心民生,但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社会保险制度设计不好,运行起来后悔都来不及。政府既是经济社会的管理者,又是庞大国有企业群唯一的所有者,政企不分和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使每个企业都不独立。

之后,国企改革基本都围绕这两个核心命题展开。在社会效益大于企业效益的领域,企图依赖国有垄断、而非制度和监管实现社会目标,会造成政府和企业行为扭曲,带来严重的后遗症。随着改革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政府与市场和企业的关系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记者:中国的发展从来都不是照抄照搬西方的经验,我们有没有可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呢?陈清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

中国渐进式改革留下了两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一是土地仍属国有,二是10万多亿的经营性国有资产,这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支付体制转轨成本提供了较大的回旋余地。目前的掣肘在于国有资产实现形式没有资本化,国有资本不具有流动性。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继续取得新进展

我们不能拿所有制当饭吃记者:许多人之所以对国企有很多非议,是因为国企与政府有着密切的关联关系,使得它更容易获得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土地、信贷等资源,其他类型企业无法与其公平竞争,请问您怎么看待这种有形无形的所有制歧视?陈清泰:在我国渐进式改革中曾不得不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区别对待、轮番政策调整,实践证明,在改革过程中这是必要的。近年来,国企更倾向于在内部进行交易,形成配套,而在钢铁、煤炭、民航等领域屡屡出现民企被挤出的案例。民营企业则处于最为不利的地位。为减少亏损,炼企以各种理由减产、加油站惜售、成品油向外走私,国内依然出现大范围油荒。

市场效率来源于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和机会均等。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在公司制度下并不矛盾。下一步国有资本发挥作用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再刻意对企业和产业的控制,而是追求投资回报,以国有资本投资收益弥补体制转轨中必须由财政支付的民生保障和历史欠账。而企业的天职则是做强做大。

实际上,宏观经济失衡,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出现了较大的不平衡。政府应该利用信贷、财政、税收等可以影响全局的工具改变经济环境,促使企业调整行为预期,而不是给一个个企业下指令。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继续取得新进展

随着改革形势的发展,国企改革的主导方向应当及时由如何经营国有企业,转向寻找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国有资产资本化的管理形式,使国有资本具有亲市场性。记者:2008年我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之一便是国企成为中流砥柱,尤其三桶油变身为确保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有力工具,请问您怎么看?陈清泰:政府直接控制国有企业的一个理由是宏观调控。

国有资本的功能和个别企业目标明显存在差异性,这是两者各自理性的选择,但在现有体制下是无法实现的。在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的支柱,计划体制是国有企业的依托。此时,国企遭受的社会质疑完全是代人受过。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一个市场经济国家把所有制提到如此的高度,以致割裂市场。今天,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关系国民经济命脉而又市场失灵的领域已经转向公共品的短缺,如医疗保障、养老保障、住房保障、扶贫和教育、基础科学研究、重大科技专项、中小企业融资、某些新兴产业发展等。随着改革的深化,在一般领域继续以拥有、管理和控制国有企业群,作为国有资产实现形式,使企业和政府不断遇到各种困惑。

作为企业,它们的行为是理性的,企业终究是企业,追逐利润,不做亏本的买卖,无可厚非。对于这一切,国有企业是无能为力的。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深层次的改革已经转向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制度创新。重要的途径是加紧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更多高收入的就业岗位。

在经济追赶期政府主导、举国体制、主要依托国有企业、依靠大规模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是进入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它已经完全不能适用了。鼓励创新创业,使更多居民拥有不断增长的财产性收入。

较长时期以来,国有企业既要支撑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又要推进自身的改革。如一方面国有钢铁企业制定雄心勃勃的战略规划,另一方面,国有资本应当从部分钢铁企业中退出。政府应及时去除配置经济资源的功能,转向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公平对待各类市场主体,鼓励创新创业。记者:在许多人看来,国有经济天经地义地等同于国有企业,您为什么会提出要推进国有资产的资本化管理?在您的定义中,所谓的资本化是什么概念?陈清泰:迄今为止,我们一直将国有经济等同于国有企业,在产业领域把实物形态的国有企业作为国有资产的唯一实现形式。

随着我国产业能力和市场化程度提高,在诸多行业必须由国有经济控制的意义逐渐消失。记者:近年来,央企的强势崛起成为我国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有关讨论中,有观点认为,只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实力的壮大,我们似乎不必过于计较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不知您怎么看?陈清泰:作为执政党和政府追求的绝不是谁进或谁退,而是鼓励所有企业公平竞争,都做强做大,使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所有资本资源都迸发出发展的活力。

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发展是硬道理,社会主义不能拿所有制当饭吃,在我们的体制和政策下为什么不能培育、容纳和留住本土成长出来的李嘉诚、王永庆、郭鹤年和李秉哲?我国经济发展虽然很快,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从50%以上降到了现在35%左右,老百姓没有更多分享经济发展的实惠。另一个是,在国家特别需要,而非公资本无意或无力进入的领域,如保障国家安全、某些战略性、先导性产业等,这是国有资本发挥作用、体现价值的重要空间。

央企具有最高的社会地位和获取稀缺资源的优势,地方国企处于次之地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民营经济发展不足。

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不是以行政的力量改变一个个企业的业务结构,而是国有资本布局的动态优化。进入 陈清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国企改革 解放生产力 。在一般领域,怕的就是资本化之后仍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谋求对企业的控制,如果老想控制企业,看似清晰的关系很容易扭曲。今天,如果能摘掉企业所有制标签,消除所有制鸿沟,突破姓国姓民的桎梏,将是新时期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

国企改革是个老问题,近年改革的呼声比较弱,可能与国企状况有所好转相关。最后,三中全会《决定》确认采取两项措施破解这一历史性难题:一个是从国家层面改革国有资产实现形式,实现政资分开,进而政企分开。

在起草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时,起草组组织调研的一个重点就是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壮大的中等收入阶层是实现平稳转型的稳定器,而培育中等收入阶层的关键是改善市场环境,发展民营经济。

在这过程中,我们认真吸取了国际社会的成功经验,但没有照搬。在社会效益大于企业经济效益的领域,可以设立特许经营,但科学合理的法规和有效的监管是关键。